李春蓮
2月29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新能源技術與我國的能源安全進行第十二次集體學習。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強調,要瞄準世界能源科技前沿,聚焦能源關鍵領域和重大需求,合理選擇技術路線,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加強關鍵核心技術聯合攻關,強化科研成果轉化運用,把能源技術及其關聯產業培育成帶動我國產業升級的新增長點,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
大力發展新能源產業,必須加速構建新型能源體系,依靠新質生產力不斷培育新動能。近年來,我國光伏、風電等新能源產業快速發展,實現了關鍵技術自主可控。而目前存在的問題是,電力系統調節能力尚難以完全適應新能源發展需要,導致電力運行高峰時段頂峰能力不足與低谷時段消納問題并存,成為影響電力供需平衡、制約新能源高效利用的突出問題。
為解決這一問題,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的《關于加強電網調峰儲能和智能化調度能力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鼓勵新能源企業通過自建、共建和租賃等方式靈活配置新型儲能,結合系統需求合理確定儲能配置規模,提升新能源消納利用水平、容量支撐能力和涉網安全性能。
從“量”上來看,2023年以來,新型儲能呈爆發態勢。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2023年新型儲能新增裝機規模約2260萬千瓦/4870萬千瓦時,較2022年底增長超過260%,近10倍于“十三五”末裝機規模。
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在于創新。筆者認為,目前能源企業在建設新能源項目的同時均配備了儲能,新型儲能裝機規模不斷增長,但還需要從三方面解決“質”的問題。
首先,新型儲能產品同質化問題顯現,行業無序競爭加劇。對此,應鼓勵探索多元儲能技術攻關,解決技術瓶頸問題,而不是重復低成本建設。
其次,探索新型儲能可持續發展的商業模式。由于經濟性不佳,目前儲能的“充電寶”功能尚未得到有效發揮,“建而不用”問題突出,需要進一步提高儲能利用率。
最后,探索推進“光儲充放”一體化等新模式和新業態試點示范。結合不同使用場景,因地制宜選擇最適合的技術路線,逐步形成市場化運作體系。
綠色低碳轉型和大力發展新能源仍舊任重道遠,推動新型儲能高質量發展要穩中求進,謀長久之計,這也意味著要持續創新和突破,通過不斷研發新技術和新產品,才能進一步加快新能源終端利用,從而助力新能源產業加速形成新質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