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田鵬
1月4日,由同濟大學上海市產業創新生態系統研究中心和同濟大學上海國際知識產權學院聯合打造的“科創板上市公司科創力排行榜”(下稱“銳科創2023榜單”)正式對外發布。
該榜單以披露了2022年年度報告的504家科創板上市公司為樣本,依據《科創屬性評價指引》等相關政策文件,從創新投入、創新資源、創新產出、創新效果等主要維度選擇了14項指標對入選公司的科創力和內驅力進行評價,并分別從優勢公司、行業、地域以及綜合分析等方面來展現科創板公司創新能力。
榜單的發布旨在及時把握科創板公司創新能力,通過對其科創力、內驅力表現的深度剖析,探究其在激烈的科技競爭中脫穎而出的決定性因素,為促進公司提升科創力提供相關建議,進一步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優勢公司集中于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
為充分考慮科創板重點支持領域在技術創新上存在的差異,銳科創2023榜單對科創板上市公司的科創力進行分行業排行,以便不同行業的分數具有可比性。其中,所有參評公司的科創力綜合排名前50名的公司和各行業科創力排行前十的公司均被認為是“優勢公司”。
據銳科創2023榜單顯示,優勢公司主要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按行業來看,數據顯示,銳科創2023榜單前50名所包含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公司共25家,遠超其他行業。
不過,榜單前50名公司中,無節能環保領域公司。同時,新材料領域優勢公司也僅有滬硅產業位列第33名。由此可見,節能環保領域與新材料領域的公司整體科創水平較為薄弱,亟待發展。
以優勢公司所占行業內參評公司的比重為標準來看,新能源公司科創力顯著高于其他領域公司,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公司則次之。
科創板公司多分布于東南沿海地帶
據悉,為了深入分析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和國內經濟與科創大省等重點區域的科技創新活力和成果,銳科創2023榜單則主要以長三角G60科創走廊、京津冀與珠三角等地區的科創板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
銳科創2023榜單顯示,全國范圍內,科創板上市公司多分布于東南沿海地帶經濟發展程度較高的地區,江蘇是參評公司分布最多的省份,上海是參評公司分布最多的城市,同時其科創力均分、內驅力均分相較其他地區而言也處于較高水平。另外,天津是科創力均分和內驅力均分的雙料冠軍。在2022年度實現參評公司零的突破的河北和重慶,其當前的科創力、內驅力水平和其他地區相比較弱。
針對科創板上市公司數量超過10家的省市進行科創力與內驅力平均得分的分析可知,科創力與內驅力的省份平均得分排行具有較強的一致性,反映出上海、北京與湖南等地區的科創板公司平均科創水平較高;江蘇、廣東、浙江、山東、四川與湖北的科創板公司平均科創水平處于中等位置;安徽與陜西的科創板公司平均科創水平較低,亟需進一步提高。
總體而言,上海、北京與廣東擁有數量最多的優勢公司,且科創力平均分較高;江蘇、浙江等地的整體科創力也處于較高水平;而陜西、遼寧、黑龍江等地的科創板上市公司數量較少,整體科創力水平也相對較低。
(編輯 喬川川)